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会之声 > 福州工运
福州市“海上共享职工之家”向海延伸“工会温度”
发布时间:2025-11-06  来源:总工会  字体: 【】 【 】 【

海天之间,何处是家?对于常年与风浪为伴的海上劳动者而言,一个安稳的歇脚处、一口及时的热水、一份应急的保障,曾是遥不可及的奢望。为深入贯彻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回应海上职工群体“工作时间长、环境艰苦、压力大”的特定需求,福州市总工会将服务阵地向蔚蓝深处延伸,启动“海上共享职工之家”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下拨150万元专项经费,建成17座形态多样、功能完备的“海上之家”,服务海上劳动者超过19.2万人次,在辽阔的海平面上,绘就了一幅“娘家人”温情守护的生动图景。

渔排之上,筑起“心安之所”

连江县安凯乡同心村海域,成片渔排间,一座悬挂着“海上共享职工之家”红色标牌的房屋格外醒目。这里,已成为周边渔工渔民、养殖户、船员等海上作业人员“心安之所”。


 

“过去咱们渔民‘海上漂着,心里悬着’。想喝口热水、歇个脚、处理个小伤小痛,都没个地方。”同心村书记林连忠道出建的不易与决心。“最难的是选址和资金。位置要大家出海、归航都顺路;建设资金和物资更是大额支出”关键时刻,市、两级工会伸出援手,让期盼成为现实。“工会真是‘娘家人’,不仅提供启动资金,还协调了建材、图书、医疗设备。”林连忠感慨道。

在工会指导下,这个“家”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精准聚焦海上作业最急迫的需求,创新推出“1+N”服务模式。“1”是建在渔排上的核心平台;“N”则是围绕衍生出的多服务——休息区配备饮水机、微波炉与座椅,可供短暂休憩;医务室常备急救包与常用药品,应对突发伤病;学习角陈列养殖技术与安全生产书籍,成为渔民提升技能的“充电站”;调解室则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守护和谐生产秩序。

“这不只是个房子,是咱海上的‘保命屋’啊!”老党员陈老伯的一句肺腑之言,让林连忠倍感欣慰。他回忆去年夏天,陈老伯在海上作业时突然头晕眼花,血压飙升,正是“家”常备品和血压仪让他转危为安。

此外,同心村“海上共享职工之家”通过组织暑托班、安全生产培训、节日慰问等活动,显著增强了渔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助力当地渔业信息互通与生产发展。“如今累了能歇脚,伤了能急救,闲时还能学技术、聊行情,心里踏实多了,日子更有奔头。”职工王榕标道出心声。

林连忠看来,“海上共享职工之家”不仅为“职业渔民”提供了便利服务,更帮助年轻一代重塑职业认同,“干渔业不仅是渔民,也能当‘蓝领’。”如今,这个小小的渔排之家,已服务职工超3200人次一颗强健的心脏,通过“1+N”的血管,将工会的温暖与力量,输送到这片蓝色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海峡之畔,架设“连心桥梁”

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黄岐镇,是两岸“小三通”的重要贸易点。这里的“海上共享职工之家”,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特殊使命——成为服务两岸渔工渔民深化情感融合的连心桥梁”。


 

“我们最初的考虑,就是让海峡两岸的渔工渔民能有个共同歇脚、交流的地方,增进一家亲的感情”黄岐镇党委委员、政工书记林典介绍,建一个能同时满足两岸职工需求的“家”挑战不小。“选址要便利,资金要保障,服务内容更要贴心。”

福州市总工会给予了全方位支持。黄岐镇政府落实场地,市县两级工会则负责建设资金与规划指导。工会是我们职工‘娘家人’,不仅给了我们的建设资金,每年还有维护经费,真正解了后顾之忧。”林典表示

黄岐海上共享职工之家采取“幸福1+2”服务模式:“1”个设在码头的核心“共享职工之家”;“2”个特色服务功能区一是依托福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设立的共享应急物品领取区和休息区,为台籍船员提供充电、饮水、药品、图书等免费服务;二是依托渔港船管站设立的共享调解室,协调解决海上纠纷,维护渔工权益。

揭牌当天举办的“共品腊八粥、共叙同胞情”活动,至今让两岸职工记忆犹新。“很有家的味道,我会常来这里和老朋友喝喝茶,聊聊天。”台籍船员王传锦的话朴实而真挚。

截至目前,该点位已投入40万元,服务职工超1000人次,其中台籍职工200人。它已从一个简单的服务站点,演化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情感认同的重要平台。林典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幸福1+2”模式,针对台籍职工需求丰富应急物资,让这座连心桥更加坚固、更加温暖。

执法船上,打造“移动家园”

在长乐区,海上共享职工之家的形态再次突破——它建在了移动的渔政执法船上。这是一个为常年在风口浪尖执法的海监队员,以及他们遇到的广大渔工,量身定制的“暖心营地”。

 


“海上执法人员工作环境特殊,一般需要在海上驻守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回岸补给,活动空间有限、噪声大、身心压力突出传统固定站点的服务难以覆盖他们。”长乐区总工会工作人员林为三表达了建设“移动家园”的初衷。然而,在执法船上建“家”,协调难度大,空间利用考验智慧。

福州市总工会在建设资金和工作思路上给予了支持与指导,长乐区总工会则联合区海洋渔业局及相关镇街,创新构建了“江岸海一体化”的“4+1+1”服务体系:依托4个沿海渔港的固定职工之家、1艘渔政执法船(移动家园)、1个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护渔权”“暖渔心”“提渔能”等系列特色活动,将服务精准送达3500名海上从业人员。

移动家园注重功能强化。船上设有“心灵驿站”,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材料,船长兼任“心理委员”及时疏导船员情绪;利用有限空间设置了小型健身房及抗眩晕、体能维持训练;医疗保障箱和定期急救培训,为海上安全加码。

“除了执法、休息、开会,这里就是我们海上的第二个家,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船艇日常负责人江增宝说。他分享了一次暖心经历:一次执法中,他们遇到因机器故障漂泊的小渔船,执法人员不仅帮助维修,还邀请渔民上船休息,送上工会提供的食物和“渔民看到我们船上的‘海上共享职工之家’铜匾和温馨的船舱,顿感温暖。那一刻,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建‘家’的意义。”

长乐区的创新实践工会关爱随船而行既改善了海上执法人员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坚定了他们的职业信仰,又将服务延伸覆盖到更广阔的海上作业群体,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服务效果

从同心村渔排的“点”状服务,到黄岐码头连接两岸的“线”型融合,再到长乐区“江岸海一体化”的“面”状覆盖,福州市总工会用17个“海上共享职工之家”,绘制了一幅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为职工服务”蓝色画卷。

“海上共享职工之家”,共享的不仅是空间、物资与服务,更是尊严、归属与希望。它生动诠释了工会组织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触角深入波涛,精准回应时代之问与职工之需。未来,福州市总工会将继续以海洋经济发展和海上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让服务更精准、更智能,不断扩大职工服务范围。如深化维权服务,引入海上枫桥模式,提供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强化技能培训开展渔业、船员职务培训,搭建实习和志愿服务平台扩大地域覆盖在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海洋经济重点领域和海上产业工人集中区域科学布点建家。

 
 
 
打印】 【收藏收藏】 【关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办:福州市总工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