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钦。受访者供图
让城市大楼变得更“聪明”,是福州建工集团36岁的朱剑钦正在做的事。10多年来,他守在项目建设一线,是一名带领团队为城市楼宇匠造“数字基因”的出色建筑人,获得国内建造师最高个人荣誉奖。
不久前,市总工会组织评选的“2023年福州工匠”15人名单出炉,朱剑钦成为建筑领域唯一上榜的工匠。
“钻”出来的业务行家
朱剑钦喜欢钻研业务,是一名业务行家。
2009年大学毕业后,朱剑钦作为技术员来到工地上班,第一天户外作业就中暑了。虽然很辛苦,但他很快就将精力集中到了琢磨工艺上。
朱剑钦职业生涯参建的首个项目是一座超百米高的大楼。作为大楼供电系统的大动脉,垂直102米长的封闭式母线槽,是施工的重要内容,也是该工程的一大难点。
面对这一难题,朱剑钦走访材料厂家,请教老师傅,咨询高校老师、同学,查阅数十篇文献,独创施工小发明……作为刚刚毕业3个月的新人,朱剑钦以其独到的见解,不仅为封闭式母线槽施工提供了最优方案,还对施工工艺进行总结,撰写成工法。
这项技术成果在全国权威评比中获得最高分,荣获一等奖。朱剑钦的“首秀”堪称高光时刻,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10多年来,朱剑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忙碌的工作中坚持钻研科学技术,用心琢磨施工工艺,先后发表论文、工法、专利30余项。
“追”出来的BIM专家
如今,朱剑钦已是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BIM专家、福建省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很多人不知道,这背后有一段他追赶学习前沿建筑科技的故事。
BIM技术全称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2014年前后,朱剑钦敏锐地发现,国家住建部门发布的文件频繁提及这一技术,他预感到这将成为一个大趋势。面对新技术,朱剑钦有了学习的紧迫感,他专门前往厦门先进单位考察学习,报名参加网络课堂的培训,“追”着学习新知识。
经过努力,朱剑钦逐渐对BIM技术有了系统的认识。2017年,福州建工集团成立技术中心,朱剑钦担任负责人,统筹推进数字化技术在项目建设中的运用。
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团队先后在天津大学福州校区等20多个工业化建筑项目中,成功运用BIM技术、智慧工地管理技术等数字技术,累计完成工业化建筑产值约60亿元。朱剑钦团队的BIM技术应用成果在中国图学学会第九届BIM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
从辗转外地学习新技术,到成为一名建筑信息技术专家,在建筑数字化技术应用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回顾成长之路,朱剑钦说:“有想法,一定要敢于去实践!”
“跑”出来的融合链条
前进路上,朱剑钦奔跑不停。这几年,朱剑钦在工作之余,主编、参编地方建设标准10多项,参与编写装配式BIM工程专著和建筑案例相关职业教育教材,并受邀协助省住建厅开展科技创新相关业务工作。“一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是一个点,力所能及地为行业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就可能带动一个面,很有意义。”他说。
创新路上,朱剑钦步履不歇。围绕数字化技术与工业化建筑的融合发展,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课题攻关,完成“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集成化应用与创新研究”等诸多创新型课题和研究,并将相关成果应用在项目建设中,他打造的“产学研”融合链条正在形成。
朱剑钦的付出与表现,赢得了业界同行的肯定。去年底,朱剑钦作为我省土木建筑学会唯一的推荐人,参选2022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该奖项为我国建造师最高个人荣誉奖,由院士专家终评。今年“五一”前夕,评选结果出炉,朱剑钦成功入选。